伟大的路遥,永远的《平凡的世界》,路遥年轻时就决定在40岁之前一定写一部巨著,六年的苦行僧写作,第三部还没写完,北京广播就开始连播作品了,时隔四年,这本书又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,这是对路遥最高的荣誉。
《平凡的世界》从无到有,前期准备了三年,写作花了三年,大概总结来说,他经历了八个阶段:
(资料图片)
第一步 寻找选题建立一种”无榜样”意识,就是在许多榜样的前提下,寻找并确立自己的创作目标。
第二步 大量阅读对于作家来说,读书就是蚕吃桑叶,是自身需求,要构建一个庞大的作品体系,他必须积累大量经验和知识储备。
路遥花了一年时间,读了上百部古今中外长卷巨著,杂书,专业著作,他在读的过程,把“宏大的建筑”拆解开来,努力从不同角度体察大师是如何巧费匠心建造出来的,在所有的书籍中,他把《红楼梦》读了三遍,柳青的《创业史》读了七遍。
第三步 基础工程准备作品的背景资料的工作量也很庞大,这本书他定了是写1975年——1985年这十年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,他首先就得掌握这十年都发生了哪些大事?这些资料只能从报刊获得,他将十年期间的《人民日报》《光明日报》《参考消息》搬回了家,堆成一座小山,他翻阅报刊的手指头都破破了,一接触就像刀割一样。
第四步 深入生活 观察细节他背着铺盖卷到了农村,触及到各种人物,了解一切常识性,技术性的东西,他觉得,末端的细节,一定要求逼真,故事可以编出来,但生活编不出来,从一花一草都得符合真实的情态。
第五步 构思故事大纲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,书中一百多个人物,情节怎么设置,他在苦苦思索之后,找到了突破口,那就是找到了“终点”,也就是人物的宿命,故事的落笔点,有了这个,人物,情节,题旨就能统一了。
第六步 人物如何出场每个人物是怎么亮相的?他避免了平庸的简历式和交代式,让人物自然出场需要契合点,它将决定整个旋律的展开,他想了几个晚上,直到想出老鼠药,他激动坏了,于是,书中就有了王满银卖老鼠药的情节,这个情节让几十个人在同一条线上陆续出场。
第七步 开头开头整整想了三天,终于他开悟了:原来是自己用力过猛,好的作品都是开始时叙述平静,然后像河流一样,一浪高过一浪前进。
第八步 用心灵写作一旦开始写,就按照自己的设想往下写,没有样板,没有参照,写作的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障碍,都要自己想办法越过,一切成功就是建立在无数次推倒重来,无休止的自我折磨,直到已经无能无力。
路遥说:搞文学,具备天资当然重要,但是在某种意义上,作品不完全是智慧的产物,更多的是毅力和艰苦劳动的结果。
从工作特点来说,作家永远是个体劳动者。这种独立性的劳动非常艰苦,不能靠别人来代替。
任何外在的帮助都不可能缓解这种劳动的内在紧张程度,有时候一旦进入创作的过程,就如同进入茫茫的沼泽地,前不着村,后不着店,等于一个人孤零零的在稿纸上进行一场不为人知的长征精神,时不时会垮下来,时不时会怀疑自己能否走到尽头,有时终于被迫停下来,可能是毅力经受不住考验了。
还有一个艰苦,写作是一个创造过程,任何简单的创造都要比复杂的模仿困难的多,任何一个严肃认真的作家,为寻找一行富有创造性的文字,往往就像在沙子里面淘金一样不容易。
想要创作,路遥说:必须具备三种能力
一,首先要有坚强的性格一个软弱的人不能胜任这种长期艰苦的劳动,一个经常动摇的人,怎么可能去完成一项艰难困苦的事业?
二,对生活永远抱有热情,对生活无动于衷的人是搞不成艺术创作的,艺术创作是激情的产物,如果你自己对生活都没有热情,你怎么能指望你的作品去感染别人?
第三,应该有自我反省的精神一个人的进取精神是可贵的,那么一个人的反省精神更可贵,尤其搞创作的人,一个对自己经常抱欣赏态度的作家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,应该经常检讨自己,要有否定自己的勇气。
有些人否定别人很勇敢,但没有自我否定的力量,而且对于别人出自诚心的正确批评也接受不了,总爱让别人抬举自己,人应该自爱,但不要连自己身上的疤都爱。
要想成就自己的事业,就要不断的自我检讨,真诚的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。即使别人的批评意见说的不对,也要心平气和的对待。
好作品原子弹也炸不到,不好的作品即使是上帝的赞赏也拯救不了它的命运。
总之,文学创作这种劳动,要求作家具备更多方面的优秀品质,和其他劳动一样,需要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,我们应该具备普通劳动人民的品质,永远也不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,像牛一样,像土地一样的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