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鐵西區的李子
去年底到现在,汽车行业有很多极具象征性的事件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从新造车说起:蔚来宣布5月10日起SUV车型起售价上涨1万元,此外如充电桩、免费换电次数等软硬件服务也有不同程度涨幅;小鹏汽车的动作更大些,前长城二把手王凤英加入,公司引入了4S店,将出现经销商买断产品-销售的传统车企销售方式。
两者目的空前一致,抓回款,抓现金流。当下是随时可能爆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时代,国内金融市场没好到哪去,与全球的联系也远比08次贷危机时更加紧密,新造车不仅是要做最坏打算这么简单,而是已经身处寒冬之中了。如今是活下去并非顺理成章的时代,搞钱是第一要务。
去年4季度,传统车企也有看起来极为相似的一系列事件:传统车企拆分新能源品牌。
10月,埃安(广汽)完成总额超180亿元融资;11月,岚图(东风)完成50亿元A轮融资;12月,长安增资长安新能源,持股比例增至51%;同期,极氪(吉利)向美国证交会递交可能进行IPO的注册声明草拟本……其它如智己(上汽)、阿维塔(长安)等等,几乎所有传统车企旗下新能源品牌都曾有谋求拆分上市的消息。跨国公司中,通用、福特也有相关计划。
传统车企全靠自己家底搞新能源,其实也有点吃力,这是显而易见的。但传统车企毕竟有成熟的燃油车产品线创造的利润,也有厚实的现金与资本家底。
所以拆分新能源品牌更强的目的是维护后者的独立性,让其不受母公司燃油车势力的束缚。这也几乎是最好的办法了。
但内部孵化有多难我们也都清楚,最直观的指标就是,在消费品领域很少有内部孵化的成功案例。
具体到汽车领域,曾经以奇瑞为代表就有过多品牌大跃进的时期,最后往往都以“一个品牌”战略宣布回归。
即便比较成功的项目,雷克萨斯也只做到二线,我的朋友就职于某本土内部孵化高端品牌的公关代理商,那个品牌看起来还算光鲜,实际状况则异常紧迫,紧迫到甲方在与代理商的工作群里说:“我知道你们都看不起我们品牌”……
内部孵化往往不尽如人意,核心原因就是不独立,拆分独立融资的确能做到运营独立,但是具体到核心管理层,其实还是老班底。大股东是老班底,更重要的是,管理者也是老班底。
以这波新能源转型为例,传统车企孵化的新品牌,管理层其实就是决策者信任的、曾经一起在燃油车市场打江山的那批人,那些人对电驱动、智能化的理解其实是非常有限的,曾经也多数从事于营销相关岗位,硬要去主导一个新品牌的研发和全新的营销模式,当然有其局限。
这种局限又该怎样去突破呢?上世纪的香港电影充满了成功案例。
来自《奇谋妙计五福星》
上世纪60年代,邵氏是香港电影的绝对霸主,但管理僵化、小气的问题已经出现。1970年,原邵氏高管邹文怀出走创立嘉禾电影,先后发掘出李小龙、许冠文、洪金宝、成龙等巨星,成为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的老大(期间新艺城曾大放异彩,但也迅速陨落)。
那段时期里,邵逸夫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电视行业,重点搞TVB,对电影倒也不是全无想法,邵氏电影完蛋后,又内部孵化了“大都会”电影公司。
但就和所有内部孵化公司的问题一样,邵逸夫授权的职业经理人是方逸华,曾经邵氏电影与TVB的主要负责人,其从始至终的管理方式就围绕一个信条:抠成本。可想而知,大都会电影虽然凭借嫡系杜琪峰和周星驰出过几部精品,但小庙容不下大佛,大都会也没有掀起很大波澜。
回过头再说嘉禾,他们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掀翻了邵氏。当意识到电影业需要改革,邵氏选择了内部孵化,而嘉禾的方式则可以称为“外部孵化”。
外部孵化的起点是李小龙,起初合作的《唐山大兄》《精武门》大卖后,邵氏想要挖角签下李小龙,嘉禾索性投资李小龙成立“协和电影”,制作电影的收益双方分账,李小龙从员工或高管,变成了合伙人甚至老板。
从那之后,嘉禾就用这样的方式孵化了一个又一个公司,包括许冠文的“许氏兄弟”、洪金宝的“宝禾”、成龙的“威禾”。嘉禾就是这样推翻了邵氏的霸权,并且从70年代到2000年代持续产出香港票房前列的佳作。
嘉禾的外部孵化与内部孵化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呢?内部孵化是老板找自己信任的人创办新公司,而嘉禾的外部孵化,是邹文怀看谁有能力有才华,就出资让其创办公司。
嘉禾的衰落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,个人认为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事件,也就是李连杰自立门户。
嘉禾在李连杰的事业低谷期与其签约,并通过投资徐克拍摄的《黄飞鸿》系列将其捧红,如果嘉禾按照对待李小龙、成龙的剧本与李连杰合作,两大功夫之王就都是他们旗下,其辉煌还会更加耀眼。但嘉禾偏偏选择盘剥李连杰,然后就是后者结识蔡子明,《黄飞鸿:男儿当自强》期间消失罢拍等后续一系列传奇故事。
总之,李连杰出走,嘉禾那之后几乎就全靠成龙及其威禾,期间虽也有《古惑仔》系列、《风云》等话题作品,但已经没了曾经的势头,最终在2003年停产。
来自《行运超人》,此片成为嘉禾落幕之作
兜兜转转这么长一段无非是要强调,孵化创业关键是——人。
邵氏因为糟糕的管理留不住人,导致邹文怀出走,后者创办嘉禾把自己搞死;邹文怀创办嘉禾初期愿意为人才投资、放权,成为老大之后也失去活力停止了外部孵化,最终走向没落。
所以吉利与极氪、广汽与埃安、东风与岚图等等那些要转型的传统车企与新品牌,财务独立虽然是必要手段,但又仅仅只是开始而已,更重要的,是真正有创业热情、真正懂得新业态的人才。如今他们迎来了真正的翻盘良机。
一方面,新造车公司陷入融资困难,从跃进转向求生,而转型中的传统车企有更丰厚的资金支持。
另一方面,也是更重要的方面,伴随着大环境转变以及新造车公司接连进入创业五年后的转型期,有不少曾经的重量级高管乃至联合创始人陆续选择离开,其中有刘明辉这样的副总裁级别(离开小鹏),还有沈亚楠这样的联合创始人级别(离开理想)。王凤英可以从长城去到小鹏,刘明辉、沈亚楠当然也可以从小鹏和理想去到极氪或埃安、或岚图、或任何传统阵营。
2006年,深陷困境的福特从波音公司挖来穆拉利担任CEO,后者不仅拯救福特于破产边缘,更带领这家汽车巨头进入了新千年最强劲的周期。传统车企并不缺乏启用“外人”的魄力,这次任命也证明了一个优秀职业经理人无与伦比的价值。
在这一波新能源转型中,是新造车率先迈出了第一步,并以此撼动了传统车企的位置。那一次传统车企没能跟上,让新造车抢占了先机,接下来传统车企是否有魄力做出改变,如今的选择对未来是决定性的。
封面图片来自《猛龙过江》,协和电影创业之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