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国内越来越重视儿童启蒙教育的发展,儿童绘本作为启蒙教育最好的“教科书”,迎来了大发展时期。国内儿童绘本创作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,但绘本创作的来源主要是引进外国优秀儿童绘本,国内原创儿童绘本相对匮乏。在国内原创绘本中,题材多是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或民间故事,虽然带有中国特色的儿童绘本也赢得了大众的喜爱,但是面对广大的受众需求,开发力度仍显不足,仍需挖掘更独特的题材,开发精品绘本,促进国内原创儿童绘本市场的发展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彭懿认为:“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,是图文合奏的。”图画所承载的内容是主体,只有具有独特性的绘画元素才能快速地抓住儿童的眼球。符合儿童色彩需求的苗族服饰、具有信仰力量的苗族图腾以及古典意蕴浓厚的苗族建筑,加强空间的联动,增强儿童绘本的民族特色。国风水墨元素展现中华民族的气韵之美,达到“图有尽而意无穷”的效果,提高儿童艺术审美能力,促进文化的融合发展,助力中国原创儿童绘本事业的发展。
缤纷的苗族服饰
美国视觉艺术心理学家布鲁墨曾言:“色彩能唤起各种情绪,表明情感,甚至影响我们正常的生理感受。”绘本中,通过对色彩的感知,能加深儿童对故事的理解,引发情感共鸣。
苗族服饰五彩缤纷,能满足儿童对色彩感知需求,适宜去塑造《亚鲁王》史诗中的人物形象。苗族服饰色调明亮、艳丽醒目,常以“蓝、黑、红、白、黄”为正色,以红色为首。在一些研究中表明儿童更喜欢鲜亮的颜色,如红、黄、橙、粉色等,由此可见,苗族服饰元素与儿童绘本“缘分”匪浅。杨政先生曾说:“人们从苗族服饰表现出的独特的创造生命力,巧夺天工的色彩运用,特别是从寓意丰富的纹饰中获得了苗族是个欢乐民族的印象。”苗族服饰中蕴含着苗族的独特的文化记忆、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,也曾有历史学家将苗族服饰称为“穿在身上的史书”,能满足儿童的精神文化需求。融入绘本,儿童能透过形象直观方式感受到苗族文化的韵味。
苗族服饰色彩的象征意义赋予人物形象之上。红色之所以能成为苗族的“主色”,来源于古代的先祖崇拜意识:他们认为枫树是蚩尤死后的武器所化,而枫叶之红是蚩尤鲜血所染红,为了纪念先祖的英勇战斗精神,故将红色作为主色调,这是苗族人民精神的外延。同时,他们认为红色是太阳和火焰的化身、是生命的希望和民族未来的象征。史诗中的亚鲁王是一位爱民如子的领导者,他为了族民的生存繁衍,不断带领族民进行迁移抗争,他是智慧和勇敢的化身。在表现亚鲁王外形特征时可将“红色调”作为主色调,以此来象征他是正义的化身,他是族民的未来和希望;对于贪婪残暴的赛阳、赛霸,则是身着灰黑色的苗族服饰,营造一种压抑、凶恶之感,因为儿童向来不喜低沉的颜色。颜色的感知使儿童能直观地分辨英雄人物和反面人物的区别,以色彩表达人物的性格、情绪,用多彩的苗族服饰表现对历史的记忆,以此引导儿童学习英雄身上的优秀品质,感受苗族服饰的魅力。
通过对服饰的描绘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、立体,促使儿童代入绘本人物,感受人物情绪。实现文化的双向融合发展,带动苗族服饰技艺的传承发展,增强儿童对故事情节的理解,加深儿童对民族文化的理解。新奇的元素引发儿童对绘本故事的兴趣,从而达到幼儿爱读、乐读的效果。
信仰之源的苗族图腾
图腾是观念意识物化的符号,是属于民族的信仰之物,彰显着一个民族的追求,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情感寄托。马克思在《摩尔根一书摘要》中说过:“图腾一辞表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。”可以说图腾是一个民族的“最佳代言人”。图腾元素融入史诗构图改编,能以新颖的形式展现民族图腾文化,儿童对民族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,架起儿童与少数民族感情羁绊的桥梁。
苗族图腾十分丰富,有多样的崇拜意识,改编设想上可运用图腾元素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与精神品质。文章主要选取了鸟图腾及服饰上的蝴蝶纹、枫叶纹及铜鼓纹、螺旋纹、卷草纹,便重点介绍这几种图腾并设想如何将其融入人物构造中。首先苗族鸟图腾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锦鸡,又称丹凤鸟,是苗族支系“鸟部族”的图腾,在其古歌中有鸟孵化苗族先祖之说,带有强烈的先祖崇拜意识,苗族也将这种崇拜运用于服饰之中,制作成“百鸟衣”。史诗中具有强烈的先祖崇拜意识,赞扬先祖创世、征战、迁徙的历史,可将具有先祖崇拜意识的鸟图腾或“百鸟衣”附于先神的外形上。其次蝴蝶纹和枫叶纹:在黔南《古歌》中记载有“枫叶化蝶,蝶生万物”的传说,两者都具有先祖崇拜意识,且蝴蝶纹是蜡染中最具特色的,美丽素雅,适宜表现女子形象。《亚鲁王》中波尼冈嬢为了公公的责任,牺牲了自己的生命,是一位有精神力量的女性角色,蝴蝶纹饰符合其精神特征。再者是铜鼓纹:它是苗族蜡染中最古老的纹样,中心常装饰花纹,实质上就是太阳纹在圆形处辐射光芒,苗族人民认为太阳能量带来了万物的生命,因此苗族形成了“太阳崇拜”。亚鲁王不断带领族民寻找最佳繁衍生息的处所,不断迁徙和躲避战乱,在苗族人民眼中,亚鲁王是希望、是光明,将铜鼓纹运用到亚鲁王人物形象上,既是对人物的精神宣扬,也是对图腾文化的创新性发展。最后是具有生殖崇拜卷草纹和螺旋纹:卷草纹因卷曲的形状,似蛇似蚕,又形似腹中胎儿,所以被寄予了对生命的向往,形成了生殖崇拜;螺旋纹是因其是对水波之纹的摹仿,蕴含着“水是万物之源”之意,以此形成了繁衍生命的生殖崇拜。此类图腾元素,适宜表现女性的光辉,有大地之母的意识。史诗创世篇中透露了不少的女性孕育生命的意识:人不是凭空而来,而是两性调和共同孕育的,突出了女性孕育新生命的意识。该元素与女性生殖意识是相符合的,运用于重要的女性形象上,突出她们的女性光芒,展现她们在生命孕育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,有独特意义。
以苗族图腾文化彰显人物的身份性格,让善于观察的儿童反复去揣摩人物身上图腾的表达意义,提高绘本的文化趣味,让儿童在绘本中领略图腾文化的精要,让儿童从小培养对民族文化的兴趣,形成一定的信仰意识:拥护英雄、感念生命。
古雅质感的苗族建筑
儿童绘本中除了塑造人物形象外,人物与环境的互动性和和谐性表达也是很重要的。苗族建筑作为苗族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之一,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,它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。
苗族建筑入儿童绘本,可形成独特的苗族景观,加强与人物之间的联系性,使人物与环境相契合,共同构成苗族的生活图景,增强儿童对于苗族文化的直观感受和心理体验。贵州苗寨多为干栏式建筑,以“木质吊脚楼”为主,沿山坡依此而上,顶端屋脊上有以木质的房梁、杉木板壁、杉木梁柱为主;苗族建筑的屋面多为“四坡顶”,即在屋顶的四个角都建造屋脊,上雕刻有飞禽走兽或如意吉祥的图案。苗族建筑整体给人一种古典雅致之感,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。苗族建筑的颜色以青瓦白墙为主,其颜色主要以黑、白、黄三色为主,其中又以白色最多,而青色则是苗族建筑的象征,其中以青瓦黄栏的建筑最为普遍,在黔东南一带尤为常见。借鉴苗寨之形与色,表现儿童绘本的建筑图景,可以让儿童直观地感受到苗族建筑的古典美,这不仅能加深儿童对人物形象和民族文化的认知,还能提高儿童审美能力、促进儿童的审美发展。
空间场景与人物形象塑造均具有苗族特色,能融合得紧密,有利于人物形象与场景的和谐构建。在儿童绘本中,只有充分融入苗族元素,才能提高儿童绘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,增强儿童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,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。
国风水墨营构意境
儿童绘本不仅能让儿童直观地了解史诗文化,还可以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。史诗改编的整体的构图可选取中国传统“水墨画”元素,利用笔墨技法与构图的优势,使儿童绘本画面更加具有中国韵味,实现绘本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同时,还可以使儿童在阅读中领略水墨艺术之美。
中国画是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完美统一的艺术形式。南朝谢赫在“六法”中将构图称为“位置经营”,常用的构图形态有留白与透视,通过笔墨、色彩与构图能营造专属于中国的意境之美。中国画的空间内涵丰富,不拘于形式,画面具有延伸感和韵律感,它最终走向是意境的营造,去引发观者的思考与情感共鸣,达到“天人合一”的境界。中国画水墨技法入史诗构图设想,以浓淡相宜、干湿分明的水墨突出人物的主体性,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来用色:主角用主色,配角用杂色,用颜色的深浅来突出主体,使之主次分明。以水墨颜色的自然晕染,达到空间上的自由变化,动静结合,丰富画面的质感,使画面层层递进,让儿童感受绘本的“运动”态势,增强绘本审美趣味性。构图上主要可以借鉴留白与透视技艺,最大程度地冲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,在有限的图画上表达无限的韵味,达到“言有尽而韵无穷”的效果。
首先,“留白”的运用可以使史诗图画疏密有致、聚散有序,在“白”的空间内表达丰富的内容,传递主观精神,让史诗中英雄所在的环境自由化,孩童可在“白”的空间中自由联想,感受人物的心境,实现儿童的创造性想象。其次,以透视技法拓展绘本空间,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无限的内容,不同时间发生的画面融合在一个画面内,使画面具有时间的“运动感”,丰富的史诗的图画内容表达,使事物在平面空间中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,引导儿童进行广阔的思维想象,契合儿童的自由性和趣味性。
国风水墨的运用一方面是鉴于中国画与儿童绘本的契合性:独特的笔墨艺术、构图艺术符合儿童视角需求,精妙的意境创造、意义表达符合儿童的精神需求;另一方面考虑到中国画与史诗相互融合,既传承了优秀的绘画技艺,又能增强儿童绘本的气韵之美,使绘本具有东方色彩,增强绘本的文化魅力。
总之,融入了苗族与水墨元素,凸显绘本的儿童性与民族性,增添史诗改编后的魅力,契合儿童的心理,展现独特的内涵与风格。以儿童绘本为载体,构建民族文化、传统文化与儿童精神之间的桥梁。文化的双向融合,实现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。
(贵州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,项目编号:S202210671151)
作者:王梅 杨红雪 李艳飞